备汛时,就寻找薄弱环节,除草、种树。
中国企业建设运营的桑河二级水电站点亮了当地百姓的生活,为当地发展注入绿色动力……一条条友谊之路、繁荣之路必将持续造福柬埔寨民众。共赴光明未来今年8月的一天,在柬埔寨波罗勉省,饱受白内障之苦十多年的努奔在志愿者和家人搀扶下,摸到凳子坐下。
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斗争中,柬埔寨给予坚定支持。第一眼看到的是中国国旗。在接受了中国医疗队的白内障义诊手术后,她的视力逐步恢复,生活有了新的光明和希望。自2月6日起,中国试点恢复赴柬埔寨等20个国家的出境团队旅游和机票+酒店业务。中柬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金港高速公路的建成提升投资便利性,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对柬埔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两座巨大的人字形吊塔仿佛帆船的桅杆,与钢索合力将形似船帆的看台罩棚高高擎起,体育馆宛如一艘巨轮扬帆启航。在当地40多天时间里,第三批援柬埔寨消除白内障致盲项目广西医疗队队员克服多重困难,平均每天要做几十例手术,为当地眼疾患者带去了光明。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于解决好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问题。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高规格成立中原农谷管委会,组建中原农谷投资运营公司,聚焦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大环节,实行扁平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古老农耕文明与现代农业科技交相辉映,打造国家级、国际化农业创新高地的中原农谷正扬帆起航即日起,河南日报推出丝路上的河南人系列报道,以典型人物的生动故事,展现河南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新命题下,敢想、敢拼、敢干的开放精神。
如今,已经改开动车的他,举手投足间多了一些成熟稳重。安春磊说,机车车头和列车连挂的瞬间往往会产生震动,为了确保货物运输安全,他们的要求是钩响车不动,同时保证列车运行平稳。
时至今日,说起首发时的情景,安春磊仍然记忆犹新。十年来,河南主动创新求变,向蓝天、陆地、大海、数字技术要出路,突破内陆腹地发展瓶颈,打造出空、陆、网、海四条丝路,打开了链接世界的通道,架起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桥梁,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中叫响了河南品牌。在2020年郑太高铁开通时,安春磊又顺利完成了人生第二次首发任务。2019年,安春磊通过动车组司机考试,正式成为一名动车组司机。
看着如今的站场纷繁忙碌,安春磊坦言,没想到中欧班列(郑州)会发展得这么快。岗位变了,心不变,守护列车安全运行的任务也不会变。每当回想起与中欧班列(郑州)相伴的日子,安春磊总是说:我曾经牵引的每趟车,从郑州开出驶向欧亚大陆,承载的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使命,我感到光荣和自豪。十年前,同一条班列始发线上,相同的目的地,作为机车司机的安春磊坐在不到3平方米的驾驶室里,驾驶着首发列车开启了中欧班列(郑州)十年的万里征途。
翻看中欧班列(郑州)首发的新闻图片,当年的安春磊面容略带青涩,手指前方,眼神坚定。激动、开心、紧张……情绪非常复杂,但其实更多的是骄傲。
安春磊看着这熟悉的一幕,眼中满是骄傲。数年如一日,凭借着热爱和努力,安春磊总结提炼出了柴油机停机处置五步骤内燃机车电路故障快速排除法和三盯一控两注意调车工作法等,在全段范围内推广运用,成为中欧班列安全开行的得力助手。
十年来,国铁集团郑州局累计开行中欧班列(郑州)8426列、发送货物73万标箱。当时,为了安全、稳妥、准点将货物从圃田站牵引到郑州北站,安春磊连续利用4个休班和技术人员一起,徒步对线路进行实勘,将每一个信号分区、每一处坡道变化、每一条道岔径路、每一个关键地点牢记在心,规划最优操纵步骤,为班列万里之行第一棒打下坚实基础。从开行之初的去程每月1列到常态化的高频均衡对开,承运货物由最初的单一产品拓展至目前的上万种产品,中欧班列(郑州)让不沿边、不靠海的河南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紧密相连。中欧班列装载的货物精密度比较高,对运行速度、运输品质的要求都是高标准。开栏的话: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郭北晨9月17日下午,与圃田站相邻的中铁集装箱郑州中心站内,汽笛声声,和谐3B型调车内燃机车缓缓提速,牵引X8202次中欧班列(郑州)驶出车站,它的目的地,是德国汉堡
再到豫东尉氏县张市镇尹庄村,农穗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里,一排排玉米翠绿挺拔,一垄垄大豆豆荚满挂。县里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正稳步推进,打造高标准农田‘升级版,每亩建设标准从1500元提升到3000元以上,推动实现从种到收全程农事信息化、标准化。
全省已培育12.5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小农户1575.9万户,高效节水滴灌、无人机统防统治、机械化收割等良技良法得到广泛应用。今年玉米长势如何?付太华带着记者钻进密密匝匝的玉米地里察看。
三看灌浆,肥水一体,籽粒饱满,产量拿得更稳。董文全介绍,根据高标准农田的特点,选择适应性强、抗逆性好、品质优、产量高的玉米良种,配套应用玉米精量播种机和北斗导航系统,全县今年玉米平均亩产有望比去年增加10%左右。
玉米植株高大密集,农民进地不便,无人机喷防便捷又高效,防虫、防病、追肥‘三管齐下。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杨玉璞说。沈双义说,高效节水灌溉、伸缩式喷灌双灌齐下,农田旁建起5G基站,看着村里的种植条件越来越好,沈双义今年初把种粮规模扩大到了100亩。河南各地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加强良种良田配套,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打造根基更稳固的中原粮仓。
付太华解释,一看穗位,咱这玉米穗位低,抗倒伏能稳产。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
周口市商水县发力秋补夏粮,全面加强秋粮后期田管。田管不放松,努力以秋补夏、以丰补歉今年河南麦收遭遇持续阴雨天气,夏粮产量受到影响。
经过比对数据,王小星的脸上露出笑容:‘浚单565是我们选育的玉米新品种,茎秆坚硬抗性好,籽粒饱满品质优,表现不错。尉氏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霞说。
良法良技跟上,玉米增产潜力大幅度挖了出来。开封市委书记高建军说,目前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61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7.4万亩。目前,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杨玉璞说,各地统一开展应急防治,全面实施一喷多促,努力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力争今年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以高质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端稳中国饭碗作出更大贡献。全县114名农技人员下沉秋粮生产一线,为农民提供保姆式服务。
到2025年,河南将力争建成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粮食产能达到1400亿斤。去年玉米亩产1300斤,今年我估计能上1600斤。
高标准农田经过改造提升,旱能灌、涝能排,玉米产量从800斤增加到了1200多斤,今年应该能上1300斤。浚县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方里,鹤壁市农科院副院长王小星在地里查看玉米长势。